學習小錦囊之說話能力訓練

A. 訓練項目
B. 學習目標
C. 說話訓練的重要性
D. 學習方法
E. 考核方式
F. 評分準則
G. 對於說話考試的一些心得
 

(只需點選想看的項目便會自動到達~)


A.訓練項目
1.個人短講
2.小組討論

B.學習目標
1
同學要以準確扼要的言詞、恰當的語氣,把思想感情清楚、有條理而得體地表達出來。
2
同學須掌握說話的技巧,包括:主題內容、結構組織、表達技巧及身體語言等,以提高說話的能力,使說出來的話言之有物、言之有理、言之有序、言之有情。

C.說話訓練的重要性
1. 促進彼此溝通
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,人與人交往日益頻繁,彼此溝通也講求效率,說話在交際中顯得很重要,它除了能夠提高人與人之間言語溝通上的品質外,更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融洽和諧的人際關係。
2. 適應社會需要
現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,除了應具備本身的知識外,還必須具備一定的說話能力,例如教師、律師、演員、公關人員、社會工作者、牧師、企業家、外交官等,都是利用他們的說話才能服務社會,推動社會各方面的進步與發展。由此可見,要適應社會的需要,便要提高人們的說話能力。
3. 提高寫作能力
「說話」與「寫作」關係密切,而且是相輔相成的。無論是說話也好,寫作也好,都要預先確定一個表達中心,並圍繞著這中心把想到的東西有條理地組織起來,然後才能說出來或寫出來。因此,只要能夠改善說話的能力,就一定可以有效地提高寫作能力。
4. 訓練思維能力
說話活動和思維活動有密切的關係,要把說話清楚準確地表達出來,除了要有良好的表達技巧外,更重要的是注意思路的清晰。因此,說話的訓練實際上就是思維的訓練。

D.學習方法
1. 廣泛閱讀 充實自己
在日常生活裡,要避免說話的內容空洞無物,毫無吸引力,便要積累豐富的知識,增加說話的素材。從今日開始,便要養成閱讀的習慣:平日積極閱讀報章、雜誌和各方面的書籍,留意生活常識、社會動態、世界大事、天文地理、科技發展等資料,這些都可以是與人交談時的話題。人的信心是與所累積的知識成正比的,只要有豐富的說話素材,何懼缺乏信心!
2. 反覆說話 累積經驗
我們在平日讀書上課時,可以積極參與討論,增強說話的信心;此外,我們又可以參加各類型的演講比賽、辯論比賽、朗誦比賽等,培養思辨能力和掌握說話的技巧;另外,我們也可以嘗試擔任某些課外活動的領袖,從中既獲得公開演說的機會,也學到與人溝通的技巧。
3. 通過聆聽 從中獲益
聆聽是說話的基礎,一個人如果聆聽能力弱的話,說話的能力便很難學好。因此在學習說話之前,必須訓練自己多聆聽別人的說話,並仔細觀察別人說話時的表現,分析別人說話的內容和表達手法,藉此吸取經驗,捨短取長,久而久之,我們就能增強自己說話的能力。
4. 勤於思考 以求進步
要有效地提高口頭表達能力,就要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。在說話之前,必須先想清楚說話的目的、說話的內容和表達的技巧;在說話的時候,更要運用敏捷的思考和迅速的反應,邊聽邊想邊說,以求與人進溝通;而在說話之後,也要通過反覆思考,檢討一下自己的表現,清楚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,期望下次得到改進。

E.考核方式:
每組考生的考試分甲、乙兩部分進行:甲部為個人短講,考生領取試題後可構思十分鐘,然後面向兩位主考員站立,根據題意短講三分鐘;乙部為小組討論,分首輪發言和自由發言兩部分。同組五位考生同時取得試題,以五分鐘時間構思,然後展開討論,討論時間視全組考生人數而定 (以每人三分鐘計算,若全組五人,討論時間為十五分鐘)。本試卷之分數佔全科總分百分之十。

F.評分準則:
無論個人短講或小組討論部分,本試卷均就考生說話的「內容」、「技巧」、「組織」與「儀態及其他」四方面評分,對前三者尤其著重,與寫作試卷的要求大致相近。至於這四方面的具體要求,相信坊間各類關於說話能力訓練的教科書內的闡述已是多不勝數。故此,以下只羅列考生常犯的毛病,望同學能引以為鑑,切勿以身試法:

 

1. 內容:
1.1 誤解題意/不明白別人論點而作錯誤回應
1.2 不切題旨
1.3 內容貧乏
1.4 缺乏新意/人云亦云
1.5 自相矛盾

 

2. 組織:
2.1 欠缺重心
2.2 不完整
2.3 雜亂無章
2.4 重複太多

 

3. 技巧:
3.1 辭不達意
3.2 詞彙貧乏,句式缺乏變化
3.3 與人交換意見時,態度無禮
3.4 經常壟斷發言機會或打斷別人說話
3.5 措辭粗鄙
3.6 使用太多不必要的虛詞
3.7 語調欠自然
3.8 速度不當 (太快/太慢)
3.9 發音欠正確
3.10 經常夾雜外語
3.11 聲量太弱

 

4. 儀態及其他:
4.1 姿態欠自然
4.2 不能適當運用眼神
4.3 動作過多或嫌花巧

G.對於說話考試的一些心得:
1. 個人短講:
關於個人短講的內容,準備的方法是快速審題,然後在卡片上寫下關鍵詞,應考的時候便在主考老師面前發揮關鍵詞。至於個人短講的題目,種類頗多,包括:敘述類、描述類、說明類、格言類、抒情類、評論類,甚至看圖說話類等。 事實上,老師也會在課堂上讓同學練習,吸取經驗。不過,當同學面對某些較抽象的題目時,如「玫瑰花的聯想」、「車牌號碼」、「風水」等,便感到束手無策,因為題目普通,沒有內容可述,實在不知說些甚麼才能迎合主考官的口味。對於此類題目,學生應運用聯想能力,把話題開展,間中宜引用例子輔助說明。對於一些不太嚴肅的題目,更可加上一點點的幽默,令說話的內容添上姿采。另一類令學生感到不知所措的題目,如「假如我有一百萬元,我會……」、「理想的居住環境」、「我的理想」等,學生會感到可供述說的資料實在太多,不知如何取捨。其實,學生應揀選最值得演繹的部分作為內容,將之組織整理,有條理、層次地表達出來。但切忌長篇大論,意圖在三分鐘內連珠炮發地把資料「讀」出來,因為那只是「讀稿」罷了。其實,學生把預先寫好的資料「流利」地讀出來,是一糟透的表現。當然,說話流利是優點,但過分流利就會予人虛假的感覺。說話總需要思考,思考需要時間;因此,如果說話過分流利,就好像信口開河,難以令人信服;反而適當的停頓,稍作思考的眼神,更能令聽者信服。

 

2. 小組討論:
試題類型可分為討論類和辯論類。同學一般都對這兩類題目的要求不大理解,以致經常於考試中失利。現將這兩類題目的要求簡述如下:
討論類:
這類題目,要求考生就同一話題各自發表意見,彼此的意見,不一定有矛盾衝突,而多是可以互相啟發、互相補充的。例如:「怎樣擴闊生活圈子?」、「母語教學的利弊。」、「怎樣跨越代溝?」、「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態對兒童身心造成的影響。」等。
首輪發言:
首輪發言,每人只有一分鐘的時間,考生應盡可能在這分鐘內將個人見解精確地作提要介紹。第一位發言者,首先要界定論題,然後說出個人見解,帶起討論。第二至第五位考生,發言次序愈後,創見也愈少,所以,構思時應先有心理準備,自己最少有一個見解是別人意想不到的,到發言時,既可就先前考生的發言作補充,又可說出個人見解。若到最後仍想不到甚麼創見,便應概括先前各人的發言,再說出個人的取捨,並加以補充。
自由討論:
討論類的題目,考生的見解雖非一致,但也不會有太大的衝突,例如「母語教學的利弊。」,考生們只會爭辯母語教學的利處居多還是弊處居多,而不可能爭辯母語教學是否有助於學生理解。在這階段,考生除要發掘新資料、新見解外,還要對表達類似見解的考生表示贊同,並說明你支持有關說法的原因。
辯論類:
這類題目,考生須在正反立場中作出選擇,既要為自己的論點發掘論據,也要反駁立場相反的論調。例如:「香港應否全面推行母語教學?」、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?」、「性格決定命運。」等。
首輪發言:

在辯論類的題目,第一輪發言,已規限了隨後發言採取的立場,一經表態,便無從更改,尤應注意。第一位發言者,首先要界定論題,並表明個人觀點、立場,說出你作這個選擇的原因,並提出論據。第二、三位發言者,仍可站在既定的立場,就算先前的發言者與你的立場相同,你可以對他們的意見表示贊同,繼而補入個人的見解,使自己的辯論基礎更牢固。第四、五位發言者,在構思時得先作好準備,抱持相反的立場,各有甚麼論據;若一看題目,已可猜到先發言者十居其九會站在某個立場,你便要多發掘相反的論據了。若你是最後一位發言者,面對的是個難以找到相反論據的題目,也只好附和先前發言考生的意見,加以補充,若勉強反對,往往吃力不討好。

自由討論:
第一輪發言過後,已可劃分壁壘,緊記那些是敵、那些是友,若能綜合友方的論點,對敵方作出反擊,作用不下於自己發掘論據。若己方無甚創見,或處於下風,可要求敵方就已發表的言論作出闡釋,期待敵方的闡釋含糊,則加以攻擊。就算是辯論類的題目,也不是個辯論比賽,不會有評判為考生判定勝負,如果雙方相持不下,而各人都能顯示自己的說話能力,是可以全屬勝方的;如果言辭過激,或作出人身攻擊,顯得有欠風度,就有被扣分之虞了。
此部分主要考核學生的應對能力。故此,學生在討論時要抱著「樂於聆聽,敏於應對」的態度,既不要壟斷發言,也不要一言不發。如果遇到一面倒的觀點,或全組沉默時,就該把握機會,突破僵局,帶領全組進入可供討論的天地去,這樣便能鶴立雞群,脫穎而出。

 


此網頁更新於2002年12月